最新公布的就业数据给7月以来表现不俗的美股敲响了警钟,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美联储遏制通胀的决心有望被进一步点燃。新一轮加息周期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放缓担忧是上半年风险资产波动的主要原因,随着激进政策预期的重新产生和消化,逐步恢复平静的市场是否会重新迎来波动期。
非农印证经济韧性
当外界准备将7月非农就业报告视为美国经济迈向衰退的重要信号时,数据却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上月美国新增就业岗位52.8万,连续19个月增长后,疫情以来失去的就业人数被完全弥补。与此同时,失业率也降至3.5%,这也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符合了充分就业的条件。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经济衰退,就业市场肯定会有所反应。非农报告缓和了外界担忧,因为企业仍在大量招聘,同时对劳动力持续的巨大需求正在推动工资大幅增长,为家庭提供更高的收入。这会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支持消费支出,进而为经济扩张提供支持。
除了非农以外,上周美国公布的其他数据也大部分好于市场预期。例如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 7月服务业PMI回升至三个月新高,显示消费有所恢复。同时制造业扩张略有放缓,但有迹象表明供应约束正在缓解,工厂投入品的价格指数降至两年低点,通胀压力可能已见顶。
过去一周,多位美联储官员在公开讲话中重申了控制通胀的决心。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Mary Daly)表示,美联储对抗通胀之路“远未结束”,现在实在太高了。芝加哥联储主席伊万斯(Charles Evans)则指出,在加息幅度的决定因素中,更重要的是形势是否在好转,9月加息50或75个基点都有可能。
毫无疑问,强劲的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美联储9月继续激进政策立场的预期。芝商所CME利率观察工具FedWatch显示,预计届时美联储连续三次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已经升至近70%,几乎是一周前的两倍。而对于加息冲击经济的担忧也有所上升,2/10年期美债收益率倒挂程度进一步扩大。
施瓦茨告诉记者,在非农发布之前,外界越来越倾向于相信美联储将在下次政策会议上降低加息幅度。不过考虑到强劲的就业报告,加上薪资快速增长成为通胀顺风,9月加息幅度再次倒向了75个基点。他认为,对于美联储而言,现在作出决定显然为时尚早,劳动力市场显示了经济的韧性,但通胀走向才是决定政策力度的关键。事实上,通胀黏性导致的物价下降缓慢是关键潜在风险。施瓦茨认为,随着联邦基金利率逐步接近中性利率水平,经济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显现,这也是美联储坚持根据数据决定政策的主要原因。
市场反弹面临多重考验
上周美股延续了7月以来的强势表现,虽然市场对于美联储政策的担忧情绪一度引发股指跳水,但临近尾盘跌幅被买盘逐步收复,衡量市场波动性的CBOE恐慌指数VIX进一步逼近20关口,处于年内低位水平。
财报季成为近期市场信心的重要来源。根据财经数据提供商Refinitiv的统计,截至目前已经公布业绩的超过80%的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中,盈利增速为8.6%,远好于7月初4.6%的预测。安盛资管首席投资官伊戈(Chris Iggo)表示,投资者已经摆脱了第二季度盈利的担忧,现实是没有发生值得非常担忧的情况。
不过资金流向依然反映了谨慎心理,美国银行援引EPFR global数据称,上周美股基金出现了11亿美元的净流出。在股指从低位明显反弹之后,现在是撤出美国股市的正确时机。美银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特内特(Michael Hartnett) 表示,近期股市的上涨更多属于是熊市反弹,而不具备持续走高的条件。他重申,投资者应该在标普500指数4200点的水平逐步减仓,指数的真正底部可能低于3600点。
美联储为应对通胀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美股面临的风险点。高盛策略师马里奥蒂(Cecilia Mariotti)表示,随着投资者近几周再度涌向股市,市场配置与6月非常悲观的水平相比已有所改善,而资产配置的转变短期内可能会助推涨势。但归根结底,从现在开始,市场可能会更加依赖宏观经济数据。“如果没有明显的信号显示宏观动能转向积极一面,短暂的风险偏好回升可能会加大股市再度下跌的风险,而非表明熊市要到头了。”
摩根士丹利认为,随着美联储继续收紧政策,美国经济依然不能排除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这样股市上涨的空间会变得微乎其微。大摩建议投资者留意经济的警告信号,包括每股收益预期调整、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等。随着对经济增长的担忧蔓延,不少企业近期报告的危险迹象包括且不限于消费者转向低端产品、服务需求减弱和库存过多等。
相比之下,摩根大通对美股未来谨慎乐观。“虽然活动前景仍具有挑战性,但我们认为,下半年股票的风险回报看起来更具吸引力。”该行策略师克拉诺维奇(Marko Kolanovic)等人在报告中写道,“今年以来标普500指数市盈率降幅创近30年最快纪录,超过了以往衰退期间的典型压缩程度。鉴于指数中具有不少高质量成长性公司,该指数的估值看起来比公允估值更有吸引力。”